原公告的采購項目編號:SGRC2312108FG
原公告的采購項目名稱:2023年度樂昌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科技推廣技術服務
首次公告日期:2024年02月02日
二、更正信息:
更正事項:采購文件
更正原因:采購文件更正
更內容:
(一)原招標文件第二章 采購需求 1.其他商務需求 2.其他要求 第7頁:
參數性質 | 編號 | 內容明細 | 內容說明 |
2 | 其他要求 | (1)如中標供應商在履約過程中未能按照自身所承諾的響應時間及采購人要求完成需要履行的工作,采購人有權啟動約束措施確保采購標的的實施完成,具體形式由采購人確定。 (2)項目績效評價與管理 科技推廣措施績效評價與管理 1、數字農業示范區。本項科技推廣內容擬通過建設農業生產災情、墑情、苗情、蟲情監測站,探索實現農業生產的“千里眼”和“聽診器”,構建智能化信息化智慧農業系統。該推廣內容完成后,需提交以下材料作為績效評價與項目管理過程依據。 (1)數字農業建設總結報告; (2)數字農業信息采集平臺、管理指揮平臺運行記錄; (3)數字農業示范區基礎建設前、中、后影像資料; (4)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建設情況; 2、水稻新品種試種推廣。本項科技推廣內容擬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讓廣大農民能夠在田間地頭,參照專業評價,看禾選種,強化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對樂昌農業發展的引領、推動作用。該推廣內容完成后,需提交以下材料作為績效評價與項目管理過程依據。 (1)試種推廣總結報告; (2)測產數據、考種數據; (3)新品種種植技術規程; (4)關鍵生育期影像資料; (5)田間管理影像資料; (6)試種推廣所在鄉鎮村及農戶的確認書。 3、科技培訓宣傳。本項科技推廣內容擬通過對項目區農戶及從事農業的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提高項目區廣大涉農人員對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認識,開拓視野,理解農業相關政策的意義,提高自身的農業知識素養。該推廣內容完成后,需提交以下材料作為績效評價與項目管理過程依據。 1)滿意度調查表,每個鄉鎮至少30份; 2)培訓材料,每個培訓主題1套: 3)加蓋鄉鎮村或村小組公章的學員簽到表; 4)各期培訓影像資料; 5)辦班通知; 6)科技培訓宣傳總結報告。 (3)地力提升措施績效評價與管理 本項目地力提升科技措施僅一項,為冬種綠肥(油菜)。擬通過種植油菜,培肥地力,保證土壤的可持續耕種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大力發展農旅結合,促進農業觀光的發展。該技術措施完成后,需提交以下材料作為績效評價與項目管理過程依據。 (1)冬種油菜鄉鎮村及農戶的確認書; (2)物資采購單據; (3)田間管理影像資料; (4)實施前后土壤檢測報告; (5)綠肥鮮重測產數據; (6)冬種綠肥總結報告。 |
現更正為:
參數性質 | 編號 | 內容明細 | 內容說明 |
2 | 其他要求 | 如中標供應商在履約過程中未能按照自身所承諾的響應時間及采購人要求完成需要履行的工作,采購人有權啟動約束措施確保采購標的的實施完成,具體形式由采購人確定。 |
(二)原招標文件 第二章 采購需求 2.技術標準與要求 附表二 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 第13頁:
參數性質 | 序號 | 具體技術(參數)要求 | ||||||||||||||||||||||||||||||||||||||||||||||||
1 | (1)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區域 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區域覆蓋面積約7000畝涉及梅花鎮、坪石鎮、秀水鎮、云巖鎮、三溪鎮、黃圃鎮、白石鎮等7個鄉鎮,進行不少于3次飛防作業。 (2)病蟲害調查 落實好防治區域后,根據蟲情監測設備預警信息,并結合實地調查了解當地水稻生育期、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狀況,根據地域差異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先發生先噴藥,晚發生晚噴藥,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病蟲害發生嚴重時加大噴藥劑量或者額外添加針對性的藥物。 (3)水稻主要病蟲害統防統治藥劑 結合國家農技中心制定《2023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與我省農業廳發布《關于抓好2023年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蟲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導建議,將現場根據實地調查結果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種類蟲害,交替輪換使用高效低風險的化學藥劑。初擬定使用的藥劑如下(具體將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根據近三年該地區病蟲害發生情況,依照農業部與省農業廳的用藥建議,結合當地水稻生育期,初步制定用藥方案(具體用藥方案將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進行調整):
具體用藥方案可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進行調整。如卷葉蟲嚴重,添加甲維鹽或茚蟲威;鉆心蟲嚴重可以添加殺蟲雙;如稻飛虱嚴重,添加烯啶蟲胺或醚菊酯。確保所使用的農藥嚴格按照《農藥管理條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登記用于水稻病蟲害防治的農藥。 (四)統防統治注意事項 1.作業時間:一般上午6:00-10:00,下午3:00-7:00。氣溫高于32℃,嚴禁中午10點至下午3點間進行作業。 2.飛行要求:①畝用水量1.5升;②飛行高度:1.5m-2米;③作業速度:4-6m/s;④確保田塊周邊進行掃邊;⑤不漏噴、不重噴。電線桿、斜拉線等障礙物需要拉高或者壓低飛機,確保有效霧滴數,保證防效;⑥下雨2小時后才能作業;作業遇到下雨,1個小時內的需補噴;⑦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塊,加大用藥量(具體根據病蟲害種類添加)或者增加噴霧量。 3.作業過程中的廢液、殘留藥液要及時清理和妥善處理,避免人畜中毒事件。 (五)安全防護措施和農藥廢棄物回收 1.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帶口罩和手套,嚴禁皮膚直接接觸藥液。 2.配藥現配現用,確保二次稀釋,用河水、池塘水或自來水等干凈水,配藥和作業過程中嚴禁抽煙、進食,確保不發任何農藥安全事故。 3.廢棄農藥包裝回收。嚴禁隨意丟棄農藥廢棄包裝,清洗器具的廢液禁止隨意處置,確保不污染池塘、河流以及水源地。 (六)項目成效 1.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面積7000畝,飛防次數不少于3次。完成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后,與相應農戶簽訂《病蟲害統防統治確認書》,確認書包括病蟲害統防統治時間、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使用藥劑種類及用量等,同時無人機記錄的作業軌跡、作業面積與飛行時間也可作為飛防覆蓋面積的佐證材料。 2.飛防作業區域水稻栽培農藥用量減少5%以上。進行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后,與對應農戶派發《水稻農藥用量調查表》,調查農戶前后農藥減量情況。 | |||||||||||||||||||||||||||||||||||||||||||||||||
2 | 一、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區域 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區域覆蓋面積約7000畝涉及梅花鎮、坪石鎮、秀水鎮、云巖鎮、三溪鎮、黃圃鎮、白石鎮等7個鄉鎮,進行不少于3次飛防作業。 二、病蟲害調查 落實好防治區域后,根據蟲情監測設備預警信息,并結合實地調查了解當地水稻生育期、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狀況,根據地域差異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先發生先噴藥,晚發生晚噴藥,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病蟲害發生嚴重時加大噴藥劑量或者額外添加針對性的藥物。 三、水稻主要病蟲害統防統治藥劑 結合國家農技中心制定《2023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與我省農業廳發布《關于抓好2023年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蟲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導建議,將現場根據實地調查結果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種類蟲害,交替輪換使用高效低風險的化學藥劑。初擬定使用的藥劑如下(具體將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根據近三年該地區病蟲害發生情況,依照農業部與省農業廳的用藥建議,結合當地水稻生育期,初步制定用藥方案(具體用藥方案將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進行調整):
具體用藥方案可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進行調整。如卷葉蟲嚴重,添加甲維鹽或茚蟲威;鉆心蟲嚴重可以添加殺蟲雙;如稻飛虱嚴重,添加烯啶蟲胺或醚菊酯。確保所使用的農藥嚴格按照《農藥管理條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登記用于水稻病蟲害防治的農藥。 四、統防統治注意事項 1.作業時間:一般上午6:00-10:00,下午3:00-7:00。氣溫高于32℃,嚴禁中午10點至下午3點間進行作業。 2.飛行要求:①畝用水量1.5升;②飛行高度:1.5m-2米;③作業速度:4-6m/s;④確保田塊周邊進行掃邊;⑤不漏噴、不重噴。電線桿、斜拉線等障礙物需要拉高或者壓低飛機,確保有效霧滴數,保證防效;⑥下雨2小時后才能作業;作業遇到下雨,1個小時內的需補噴;⑦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塊,加大用藥量(具體根據病蟲害種類添加)或者增加噴霧量。 3.作業過程中的廢液、殘留藥液要及時清理和妥善處理,避免人畜中毒事件。 五、安全防護措施和農藥廢棄物回收 1.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帶口罩和手套,嚴禁皮膚直接接觸藥液。 2.配藥現配現用,確保二次稀釋,用河水、池塘水或自來水等干凈水,配藥和作業過程中嚴禁抽煙、進食,確保不發任何農藥安全事故。 3.廢棄農藥包裝回收。嚴禁隨意丟棄農藥廢棄包裝,清洗器具的廢液禁止隨意處置,確保不污染池塘、河流以及水源地。 六、項目成效 1.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面積7000畝,飛防次數不少于3次。完成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后,與相應農戶簽訂《病蟲害統防統治確認書》,確認書包括病蟲害統防統治時間、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使用藥劑種類及用量等,同時無人機記錄的作業軌跡、作業面積與飛行時間也可作為飛防覆蓋面積的佐證材料。 2.飛防作業區域水稻栽培農藥用量減少5%以上。進行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后,與對應農戶派發《水稻農藥用量調查表》,調查農戶前后農藥減量情況。 | |||||||||||||||||||||||||||||||||||||||||||||||||
說明 | 打“★”號條款為實質性條款,若有任何一條負偏離或不滿足則導致投標無效。 |
現更正為:
參數性質 | 序號 | 具體技術(參數)要求 | ||||||||||||||||||||||||||||||||||||||||||||||||
1 | (1)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區域 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區域覆蓋面積約7000畝涉及梅花鎮、坪石鎮、秀水鎮、云巖鎮、三溪鎮、黃圃鎮、白石鎮等7個鄉鎮,進行不少于3次飛防作業。 (2)病蟲害調查 落實好防治區域后,根據蟲情監測設備預警信息,并結合實地調查了解當地水稻生育期、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狀況,根據地域差異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先發生先噴藥,晚發生晚噴藥,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病蟲害發生嚴重時加大噴藥劑量或者額外添加針對性的藥物。 (3)水稻主要病蟲害統防統治藥劑 結合國家農技中心制定《2023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與我省農業廳發布《關于抓好2023年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蟲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導建議,將現場根據實地調查結果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種類蟲害,交替輪換使用高效低風險的化學藥劑。初擬定使用的藥劑如下(具體將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根據近三年該地區病蟲害發生情況,依照農業部與省農業廳的用藥建議,結合當地水稻生育期,初步制定用藥方案(具體用藥方案將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進行調整):
具體用藥方案可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進行調整。如卷葉蟲嚴重,添加甲維鹽或茚蟲威;鉆心蟲嚴重可以添加殺蟲雙;如稻飛虱嚴重,添加烯啶蟲胺或醚菊酯。確保所使用的農藥嚴格按照《農藥管理條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登記用于水稻病蟲害防治的農藥。 (四)統防統治注意事項 1.作業時間:一般上午6:00-10:00,下午3:00-7:00。氣溫高于32℃,嚴禁中午10點至下午3點間進行作業。 2.飛行要求:①畝用水量1.5升;②飛行高度:1.5m-2米;③作業速度:4-6m/s;④確保田塊周邊進行掃邊;⑤不漏噴、不重噴。電線桿、斜拉線等障礙物需要拉高或者壓低飛機,確保有效霧滴數,保證防效;⑥下雨2小時后才能作業;作業遇到下雨,1個小時內的需補噴;⑦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塊,加大用藥量(具體根據病蟲害種類添加)或者增加噴霧量。 3.作業過程中的廢液、殘留藥液要及時清理和妥善處理,避免人畜中毒事件。 (五)安全防護措施和農藥廢棄物回收 1.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帶口罩和手套,嚴禁皮膚直接接觸藥液。 2.配藥現配現用,確保二次稀釋,用河水、池塘水或自來水等干凈水,配藥和作業過程中嚴禁抽煙、進食,確保不發任何農藥安全事故。 3.廢棄農藥包裝回收。嚴禁隨意丟棄農藥廢棄包裝,清洗器具的廢液禁止隨意處置,確保不污染池塘、河流以及水源地。 (六)項目成效 1.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面積7000畝,飛防次數不少于3次。完成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后,與相應農戶簽訂《病蟲害統防統治確認書》,確認書包括病蟲害統防統治時間、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使用藥劑種類及用量等,同時無人機記錄的作業軌跡、作業面積與飛行時間也可作為飛防覆蓋面積的佐證材料。 2.飛防作業區域水稻栽培農藥用量減少5%以上。進行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后,與對應農戶派發《水稻農藥用量調查表》,調查農戶前后農藥減量情況。 | |||||||||||||||||||||||||||||||||||||||||||||||||
說明 | 打“★”號條款為實質性條款,若有任何一條負偏離或不滿足則導致投標無效。 |
(三)原招標文件 第二章 采購需求 2.技術標準與要求 附表一 測土配方施肥 第8頁:
參數性質 | 序號 | 具體技術(參數)要求 | |||||||||||||||||||||||||||||||||||||||||||||||||||||||||||||||||||||||||||||||||||||||||||||||||||||||||||||||||||||||||||||||||||||||||||||||||||||||||||||||||||||||||||||||||||||||||||||||||||||||||||||||||||||
1 | 項目實施方案 選擇項目區內主要種植區,建立化肥減量增效試驗區,試驗區面積5畝。試驗區主要實施4種類型,即“農民習慣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施用、機械深施”。 一、試驗區作物 選擇經濟作物蔬菜和糧食作物水稻作為試驗區作物。 二、試驗區選址原則 試驗地點要選擇在平坦、排灌方便,肥力為本縣(市、區)高、中、低肥力較為典型的耕作土壤進行。要盡量避開樹木、建筑物、溝渠、塘、肥坑、道路等,但也不宜太遠造成管理、觀察記載和參觀的不便。試驗田最好不要選擇在蔬菜跡地(包括馬鈴薯),以避免蔬菜跡地地力不均對后茬試驗的影響。 試驗各處理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之間用小田基分開,筑好田基后蓋好尼龍薄膜,以防肥水滲漏,小區四周設保護行。試驗各小區要單灌單排,避免串灌串排。每一處理要插標簽牌,清楚標出小區號、處理名稱、畝施用尿素、磷肥和氯化鉀數量(公斤/畝)。各處理要做好每次施肥和防蟲的記錄。 三、試驗設計 設置5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試驗中“+”水平肥料用量根據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推薦施肥指標確定。 表1肥料利用率田間試驗分組表
農民習慣施肥 處理5根據當地種植戶在種植時習慣施肥的用法、用量施用,其他處理用單質肥料配施。 測土配方施肥 處理5按照按照測土配方施肥推薦方案進行施肥,可以施用配方肥、水稻專用肥,也可以用單質肥料配施。施肥量應比農民習慣施肥減少。其他處理可用單質肥料配施。 新型肥料施用 新型肥料采用緩釋肥。試驗設5+2處理(表2),每處理設3次重復。其中處理1-5為普通密度插植處理,插植規格約為1.35-1.67萬穴/畝。試驗中“+”水平氮素肥料用量根據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推薦量的90%量,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推薦施肥指標確定推薦量的90%量,總氮量中包膜尿素氮占40%,普通尿素氮占60%;試驗中“+”水平磷素及鉀素肥料用量根據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推薦施肥指標確定。處理5應比農民習慣施肥減少。其余處理可用單質肥料配施。 表2緩釋肥利用率試驗方案表
機械深施 機械深施采用水稻機械側深施肥技術。試驗設5+1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其中處理1-4進行人工撒施,處理5或處理6使用側深施肥機具開展試驗,試驗中“+”水平肥料用量采用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推薦量的85%用量(氮、磷、鉀肥用量均減少15%),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推薦量的85%用量(減肥15%)。處理5、處理6施肥量應比農民習慣施肥減少。其他處理可用單質肥料配施。 表3側深施肥利用率試驗方案表
注:處理5和處理6選做其中之一。如果處理5施用的普通復合肥(復混肥),那么處理2、處理3、處理4采用單質肥;如果選擇處理6,則處理3、處理4也需要選用緩釋尿素。 四、試驗區面積 試驗區總面積為5畝,其中蔬菜試驗區面積2.5畝,水稻核心示范區面積2.5畝。 表4 試驗區分區面積
五、試驗區技術實施 實施方法 施肥作業前,應先做好水田耕整工作,要求插秧前將土地耙勻,保證田面平整,土高低差控制在3cm以內,機械施肥試驗區還需盡量做到田平泥細,寸水不露泥,表層有泥漿,田面潔凈無雜物;避免出現土壤結塊,保證土壤下碎上糊,在用手指劃溝后,土壤能夠緩慢恢復。 施肥按基肥、回青肥、中期肥三次施下,各處理施肥方法見下表。如小區處理施用的氮磷鉀肥數量很少,在具體實施時,可先計算出某一施肥時期所需要施用的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數量,然后用天平稱取相應的肥料實物量裝在標有處理小區號的小塑料袋中,施肥時要先確定塑料袋上的小區編號與插于田間的小區標簽牌編號一致時方可施用。 表5化肥利用率田間試驗施肥方法
對于機械側深施肥試驗,由于機具設定的排肥量可能存在誤差,因此在對試驗區開展施肥作業前,還應將控制面板中施肥量設置到試驗用肥量標準后,在非試驗區田塊進行預操作,預操作面積與實際試驗區面積相同,以校正排肥量準確性。同時,還應測試排肥系統通暢度,確保各管道排肥均勻。 田間管理 種植時要求挑選大小均勻一致的苗,并保證每個試驗各處理品種的一致,以減少試驗材料的不一致性所造成的誤差。各試驗均按常規栽培進行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灌溉排水、做好病蟲害防治,在執行各項田間管理措施時除了試驗設計所規定的施肥差異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力求一致。 樣品采集 土壤樣品采集。在無冬種作物區域,可于晚稻收獲后采集土壤樣品作為第二年早稻及晚稻推薦施肥量依據,或于種植前一到兩個月采集土壤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如采集土樣時間過緊無法及時獲得分析結果,可采用該地塊往年土樣檢測結果進行推薦施肥設置。采樣采用多點采集法采集試驗田塊0-20cm 耕層土壤的基礎樣品。蔬菜地樣品采樣,同理。 植株樣品采集 于水稻成熟收割前1-2天(為保證樣品鮮樣含水量與收割時水稻的含水量一致,采樣和收割盡量在相似的時間段和天氣情況下進行),避開水稻邊行和兩端的水稻(邊際效應),隨機而均勻地在各處理不同重復內各選取1個1米長的樣段,拔出水稻,沿根莖結合處,剪去根系,取地上部分,脫粒,將稻稈和稻谷分開,把稻谷放進小網袋里,稻稈放進大網袋里,注意應將3個重復分別裝袋存放。在樣品袋內標簽上標明小區號、處理名稱、樣品號、試驗地點、采樣時間。1個網袋內放2個標簽。風干后,稱量并記錄莖葉、稻谷干重。接著各取莖葉、稻谷100克左右的樣品,稱重、烘干,烘干樣粉碎后保存,用于測定氮、磷、鉀養分含量。蔬菜樣品采樣,同理。 樣品測定 測定土壤pH值(土液比1:2.5,電位法測定)、有機質(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測定)、堿解氮(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磷(碳酸氫鈉或氟化銨-鹽酸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緩效鉀(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速效鉀(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測定植物全氮、全磷、全鉀(硫酸—過氧化氫消煮,或水楊酸—鋅粉還原,硫酸—加速劑消煮,全氮采用蒸餾滴定法測定;全磷采用釩鉬黃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鉀采用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交換性鈣、鎂(乙酸銨交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土壤有效硫(磷酸鹽-乙酸或氯化鈣浸提——硫酸鋇比濁法測定)、土壤有效硅(檸檬酸或乙酸緩沖液浸提-硅鉬藍比色法測定)、土壤有效銅、鋅、鐵、錳(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土壤有效硼(沸水浸提——甲亞胺-H比色法或姜黃素比色法或ICP法測定)、土壤有效鉬(草酸-草酸銨浸提——極譜法測定) 試驗收獲 水稻化肥利用率試驗。水稻收割實行全區收割。貼地割取水稻植株,脫粒后分別稱量稻谷鮮重及稻稈鮮重,并分別取樣測定含水率及含雜率,各處理稻稈產量通過如下公式進行計算:稻稈產量干重(kg/畝)=稻谷產量干重(kg/畝)×取樣稈/谷干重比。 水稻側深施肥化肥利用率試驗收獲。非機械施肥區全區收獲,機械施肥區收割相同大小面積的稻谷及稻稈,稱重計產。 相關計算公式 ——目標產量 目標產量可采用平均單產法來確定。平均單產法是利用施肥區前三年平均單產和年遞增率為基礎確定目標產量,其計算公式是: 目標產量(公斤/畝)=(1+遞增率)×前3年平均單產(公斤/畝) 一般糧食作物的遞增率為10%~15%,露地蔬菜為20%,設施蔬菜為30%。 ——作物需肥量 通過對正常成熟的農作物全株養分的分析,測定各種作物百公斤經濟產量所需養分量,乘以目標常量即可獲得作物需肥量。 作物目標產量所需養分量(公斤)= ——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可以通過測定基礎產量、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兩種方法估算: 通過基礎產量估算(處理1產量):不施肥區作物所吸收的養分量作為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公斤)=×百公斤產量所需養分量(公斤) 通過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估算:將土壤有效養分測定值乘一個校正系數,以表達土壤“真實”供肥量。該系數稱為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 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 ——肥料利用率 一般通過差減法來計算:利用施肥區作物吸收的養分量減去不施肥區農作物吸收的養分量,其差值視為肥料供應的養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養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 上述公式以計算氮肥利用率為例來進一步說明 項目成效 1.測土面積覆蓋39300畝涉及項目區內7個鄉鎮。 2.制作派發不少于2100份施肥建議卡。 3.根據測土結果,提供至少1份項目區內土壤肥力地圖。 預計實驗地能降低10~25%的氮磷鉀純養分的投入。 | ||||||||||||||||||||||||||||||||||||||||||||||||||||||||||||||||||||||||||||||||||||||||||||||||||||||||||||||||||||||||||||||||||||||||||||||||||||||||||||||||||||||||||||||||||||||||||||||||||||||||||||||||||||||
說明 | 打“★”號條款為實質性條款,若有任何一條負偏離或不滿足則導致投標無效。 |
現更正為:
參數性質 | 序號 | 具體技術(參數)要求 | |||||||||||||||||||||||||||||||||||||||||||||||||||||||||||||||||||||||||||||||||||||||||||||||||||||||||||||||||||||||||||||||||||||||||||||||||||||||||||||||||||||||||||||||||||||||||||||||||||||||||||||||||||||||||||||||||||||||||||||||
1 | 項目內容 在項目區范圍內建設試驗區5畝,試驗根據施肥技術模式分為農民習慣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施用、機械深施 4種類型,類型之間不交叉重復。即:測土配方施肥指按照測土配方施肥要求進行施肥,但未采用新型肥料施用、機械深施等技術;新型肥料施用、機械深施分別指在測土配方施肥基礎上,施用新型肥料、采用機械深施技術。主要工作包括建立技術示范區,田間管理和觀察記載、作物收獲、實驗樣品采集等工作并指導實施試驗。 1.以項目區內水稻、蔬菜為實施對象,選定水稻為非機械施肥試驗小區面積為 1.5畝,試驗小區形狀接近方形,選定水稻為機械施肥試驗小區面積為1畝,試驗小區形狀接近方形,選定蔬菜為非機械施肥試驗小區面積為 15 畝,試驗小區形狀接近方形。選定蔬菜為機械施肥試驗小區面積為1.0畝,試驗小區形狀接近方形。 2.農作物試驗區2個,總面積為5畝(根據測土數據和后期預算情況,綜合考慮,適當進行調整),其中蔬菜試驗區面積2.5畝,水試驗區面積 2.5 畝,其中非機械施肥試驗小區的農民習慣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施用試驗區名0.5畝,試驗區采樣方式實行土壤、農產品協同采樣,共采集 126 個樣品。 3.測土的面積為 39300 畝,實驗地外的面積可以每 200 畝采集一份土樣測量常規指標(pH、水解、有效磷、有效鉀、有機質),共計采集196個樣品,然后可以采取土樣20合1的形式進行檢測微量元素(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銅、有效鋅、有效硼、有效鉬、交換性鈣、鎂、有效硫、有效硅),共檢測10個(具體的數量將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4.制作并派發不少于 2100 份施肥建議卡,舉辦化肥減量增效培訓會,指導農戶高效實施試驗。 5.預計實驗地能降低 10~25%的氨磷鉀純養分的投入。在土壤方面,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同程度改善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磷的積累。 項目實施方案 選擇項目區內主要種植區,建立化肥減量增效試驗區,試驗區面積5畝。試驗區主要實施4種類型,即“農民習慣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施用、機械深施”。 一、試驗區作物 選擇經濟作物蔬菜和糧食作物水稻作為試驗區作物。 二、試驗區選址原則 試驗地點要選擇在平坦、排灌方便,肥力為本縣(市、區)高、中、低肥力較為典型的耕作土壤進行。要盡量避開樹木、建筑物、溝渠、塘、肥坑、道路等,但也不宜太遠造成管理、觀察記載和參觀的不便。試驗田最好不要選擇在蔬菜跡地(包括馬鈴薯),以避免蔬菜跡地地力不均對后茬試驗的影響。 試驗各處理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之間用小田基分開,筑好田基后蓋好尼龍薄膜,以防肥水滲漏,小區四周設保護行。試驗各小區要單灌單排,避免串灌串排。每一處理要插標簽牌,清楚標出小區號、處理名稱、畝施用尿素、磷肥和氯化鉀數量(公斤/畝)。各處理要做好每次施肥和防蟲的記錄。 三、試驗設計 設置5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試驗中“+”水平肥料用量根據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推薦施肥指標確定。 表1肥料利用率田間試驗分組表
農民習慣施肥 處理5根據當地種植戶在種植時習慣施肥的用法、用量施用,其他處理用單質肥料配施。 測土配方施肥 處理5按照按照測土配方施肥推薦方案進行施肥,可以施用配方肥、水稻專用肥,也可以用單質肥料配施。施肥量應比農民習慣施肥減少。其他處理可用單質肥料配施。 新型肥料施用 新型肥料采用緩釋肥。試驗設5+2處理(表2),每處理設3次重復。其中處理1-5為普通密度插植處理,插植規格約為1.35-1.67萬穴/畝。試驗中“+”水平氮素肥料用量根據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推薦量的90%量,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推薦施肥指標確定推薦量的90%量,總氮量中包膜尿素氮占40%,普通尿素氮占60%;試驗中“+”水平磷素及鉀素肥料用量根據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推薦施肥指標確定。處理5應比農民習慣施肥減少。其余處理可用單質肥料配施。 表2緩釋肥利用率試驗方案表
機械深施 機械深施采用水稻機械側深施肥技術。試驗設5+1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其中處理1-4進行人工撒施,處理5或處理6使用側深施肥機具開展試驗,試驗中“+”水平肥料用量采用試驗前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和已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推薦量的85%用量(氮、磷、鉀肥用量均減少15%),或根據當地建立的本區域施肥指標體系確定推薦量的85%用量(減肥15%)。處理5、處理6施肥量應比農民習慣施肥減少。其他處理可用單質肥料配施。 表3側深施肥利用率試驗方案表
注:處理5和處理6選做其中之一。如果處理5施用的普通復合肥(復混肥),那么處理2、處理3、處理4采用單質肥;如果選擇處理6,則處理3、處理4也需要選用緩釋尿素。 四、試驗區面積 試驗區總面積為5畝,其中蔬菜試驗區面積2.5畝,水稻核心示范區面積2.5畝。 表4 試驗區分區面積
五、試驗區技術實施 實施方法 施肥作業前,應先做好水田耕整工作,要求插秧前將土地耙勻,保證田面平整,土高低差控制在3cm以內,機械施肥試驗區還需盡量做到田平泥細,寸水不露泥,表層有泥漿,田面潔凈無雜物;避免出現土壤結塊,保證土壤下碎上糊,在用手指劃溝后,土壤能夠緩慢恢復。 施肥按基肥、回青肥、中期肥三次施下,各處理施肥方法見下表。如小區處理施用的氮磷鉀肥數量很少,在具體實施時,可先計算出某一施肥時期所需要施用的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數量,然后用天平稱取相應的肥料實物量裝在標有處理小區號的小塑料袋中,施肥時要先確定塑料袋上的小區編號與插于田間的小區標簽牌編號一致時方可施用。 表5化肥利用率田間試驗施肥方法
對于機械側深施肥試驗,由于機具設定的排肥量可能存在誤差,因此在對試驗區開展施肥作業前,還應將控制面板中施肥量設置到試驗用肥量標準后,在非試驗區田塊進行預操作,預操作面積與實際試驗區面積相同,以校正排肥量準確性。同時,還應測試排肥系統通暢度,確保各管道排肥均勻。 田間管理 種植時要求挑選大小均勻一致的苗,并保證每個試驗各處理品種的一致,以減少試驗材料的不一致性所造成的誤差。各試驗均按常規栽培進行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灌溉排水、做好病蟲害防治,在執行各項田間管理措施時除了試驗設計所規定的施肥差異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力求一致。 樣品采集 土壤樣品采集。在無冬種作物區域,可于晚稻收獲后采集土壤樣品作為第二年早稻及晚稻推薦施肥量依據,或于種植前一到兩個月采集土壤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如采集土樣時間過緊無法及時獲得分析結果,可采用該地塊往年土樣檢測結果進行推薦施肥設置。采樣采用多點采集法采集試驗田塊0-20cm 耕層土壤的基礎樣品。蔬菜地樣品采樣,同理。 植株樣品采集 于水稻成熟收割前1-2天(為保證樣品鮮樣含水量與收割時水稻的含水量一致,采樣和收割盡量在相似的時間段和天氣情況下進行),避開水稻邊行和兩端的水稻(邊際效應),隨機而均勻地在各處理不同重復內各選取1個1米長的樣段,拔出水稻,沿根莖結合處,剪去根系,取地上部分,脫粒,將稻稈和稻谷分開,把稻谷放進小網袋里,稻稈放進大網袋里,注意應將3個重復分別裝袋存放。在樣品袋內標簽上標明小區號、處理名稱、樣品號、試驗地點、采樣時間。1個網袋內放2個標簽。風干后,稱量并記錄莖葉、稻谷干重。接著各取莖葉、稻谷100克左右的樣品,稱重、烘干,烘干樣粉碎后保存,用于測定氮、磷、鉀養分含量。蔬菜樣品采樣,同理。 樣品測定 測定土壤pH值(土液比1:2.5,電位法測定)、有機質(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測定)、堿解氮(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磷(碳酸氫鈉或氟化銨-鹽酸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緩效鉀(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速效鉀(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測定植物全氮、全磷、全鉀(硫酸—過氧化氫消煮,或水楊酸—鋅粉還原,硫酸—加速劑消煮,全氮采用蒸餾滴定法測定;全磷采用釩鉬黃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鉀采用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交換性鈣、鎂(乙酸銨交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土壤有效硫(磷酸鹽-乙酸或氯化鈣浸提——硫酸鋇比濁法測定)、土壤有效硅(檸檬酸或乙酸緩沖液浸提-硅鉬藍比色法測定)、土壤有效銅、鋅、鐵、錳(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或ICP法測定)、土壤有效硼(沸水浸提——甲亞胺-H比色法或姜黃素比色法或ICP法測定)、土壤有效鉬(草酸-草酸銨浸提——極譜法測定) 試驗收獲 水稻化肥利用率試驗。水稻收割實行全區收割。貼地割取水稻植株,脫粒后分別稱量稻谷鮮重及稻稈鮮重,并分別取樣測定含水率及含雜率,各處理稻稈產量通過如下公式進行計算:稻稈產量干重(kg/畝)=稻谷產量干重(kg/畝)×取樣稈/谷干重比。 水稻側深施肥化肥利用率試驗收獲。非機械施肥區全區收獲,機械施肥區收割相同大小面積的稻谷及稻稈,稱重計產。 相關計算公式 ——目標產量 目標產量可采用平均單產法來確定。平均單產法是利用施肥區前三年平均單產和年遞增率為基礎確定目標產量,其計算公式是: 目標產量(公斤/畝)=(1+遞增率)×前3年平均單產(公斤/畝) 一般糧食作物的遞增率為10%~15%,露地蔬菜為20%,設施蔬菜為30%。 ——作物需肥量 通過對正常成熟的農作物全株養分的分析,測定各種作物百公斤經濟產量所需養分量,乘以目標常量即可獲得作物需肥量。 作物目標產量所需養分量(公斤)= ——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可以通過測定基礎產量、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兩種方法估算: 通過基礎產量估算(處理1產量):不施肥區作物所吸收的養分量作為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公斤)=×百公斤產量所需養分量(公斤) 通過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估算:將土壤有效養分測定值乘一個校正系數,以表達土壤“真實”供肥量。該系數稱為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 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 ——肥料利用率 一般通過差減法來計算:利用施肥區作物吸收的養分量減去不施肥區農作物吸收的養分量,其差值視為肥料供應的養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養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 上述公式以計算氮肥利用率為例來進一步說明 項目成效 1.測土面積覆蓋39300畝涉及項目區內7個鄉鎮。 2.制作派發不少于2100份施肥建議卡。 3.根據測土結果,提供至少1份項目區內土壤肥力地圖。 預計實驗地能降低10~25%的氮磷鉀純養分的投入。 | ||||||||||||||||||||||||||||||||||||||||||||||||||||||||||||||||||||||||||||||||||||||||||||||||||||||||||||||||||||||||||||||||||||||||||||||||||||||||||||||||||||||||||||||||||||||||||||||||||||||||||||||||||||||||||||||||||||||||||||||||
說明 | 打“★”號條款為實質性條款,若有任何一條負偏離或不滿足則導致投標無效。 |
其他內容不變
更正日期:2024年02月04日
.
名 稱:樂昌市農業農村局
地 址:樂昌市樂城街道大昌路52號
聯系方式:0751-5501621
名 稱:韶關市瑞誠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韶關市湞江區十里亭鎮良村壩廠新村9號
聯系方式:0751-8608990
項目聯系人:邱小姐
電 話:0751-8608990
韶關市瑞誠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2024年02月05日